2006年05月《小康》
  栏目:中国小康指数
医改:“拖了生命小康的后腿”

★文 /《小康》记者张辉

  2005年底,在《小康》与新浪网进行的“影响小康进程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中,医疗改革以71.08%的投票率名列首位,今年“两会”期间,“看病贵,看病难”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在本次“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医改”再次成为百姓最不满意的问题,可以说,医改这个“老大难”已经成为老百姓心中难以磨灭的痛,这直接影响了百姓对生命小康进程的客观判断与认知。

  “见死不救”事件频发

  医患关系愈发紧张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满意度比上一年度有所下降,尤其在医患关系这一测评指标上表现突出。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分别有43.57%和27.61%的网民对目前的医患关系表示“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在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进行评价时,选择“一般”的人数最多。

  调查表明,医生收红包、开大处方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而见死不救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但激化了医患关系,更使“白衣天使”在一些人眼里成了“杀人恶魔”。比如,四川巴中市南江县一外地妇女坠崖后被救起,然而当地中医院认为该妇女“可能是乞丐”,便将其抛弃于荒郊路旁,次日上午该妇女在抛弃点死亡;在北京同仁医院,来北京找工作的37岁齐齐哈尔人王建民因无钱治病,死在离医院急诊室不到10米的地方;农民郑铿弟因暂缺110元钱而死在福建省连江县人民医院;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民工王辉因欠医疗费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扔到公路边。

  “以药养医”格局未改

  普通百姓讳疾忌医

  在本次调查中,看病贵仍是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在问及对药品费用是否合理时,有超过75%的被调查者认为药价太贵。在一般人眼里,只有民营医院才会大赚“黑心钱”,但发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这个公立三甲医院550万天价医药费的事件,则让人们对医疗机构的信誉降到冰点。

  据第三次全国卫生调查数据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从1998年到2003年分别上涨了57.5%和76.1%,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而在此后的三年里,居民医疗费用更是有增无减。在目前“以药养医”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动摇的情况当下,这导致了一种无奈的选择——“讳疾忌医”:仅以海南省为例,该省城乡居民有一半人患病后不到医疗机构就诊,有三分之一的居民采取的是自我医疗。

  卫生资源倒数第四

  医疗保障覆盖率低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191个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作评估排序,中国名列第188,位列倒数第四,这个评估结果无疑是令人沮丧的。

  在此次调查中,八成以上受访者认为中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太低,并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医疗投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城市中则应重视社区医疗卫生建设。

  据统计,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的80%都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另外,中国目前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尽管目前国家找到了平价医院和社区医疗这两大突破口,各项举措也在向农村和基层倾斜,但此次医改新政能否在体制旧疴和民意的巨大压力中突围,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小康》2006年第05期

 
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