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部引进中国数学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中式教育的成功,也不是中式教育“打败”了英国教育,而是中国的数学教学方式成为英国教育体系的一个有力补充
近日,英国教育部决定斥资4100万英镑在全国一半的小学推行中式数学教育,以提高英国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因为根据评测,英国学生数学能力与同龄中国学生相比至少落后三年。这则新闻不禁让笔者想起了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求学时经历的一场由学校组织的算术比赛,学生需要在比赛中完成100道三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用时最短且正确率最高的学生获胜。作为唯一参赛的中国学生,笔者以7分多钟的成绩荣获第一,而第二名是25分钟。
中国高强度的基础教育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使中国学生有着出众的数学水平。这次英国教育部推广中国数学教学方法,似乎更证明了中国教育的优越性。然而这种观点会很难解释一个现象,既然欧美学生的数学基础这么差,为什么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依然绝大部分是西方人呢?这就涉及到中外教育的主要差异问题。
第一大差异,西方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和理想,并支持学生为了理想而奋斗。以英国教育为例,学生从小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找寻自己的兴趣;到了高中,学生就要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领域、不同难度的课程,而这些课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大学和专业。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并且随着自己的成长不断地调整目标。而相比之下,国内的学生却很少有人生规划的意识。学生们几乎没有主动选择未来的权利,只能努力学习参加高考,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数被动地接受学校和专业。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于是,进入大学之后,很多中国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抱持着“60分万岁”的心态混过四年,而国外学生却在图书馆熬夜学习。诸葛亮《诫子书》有云:“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在明确的志向指引下,学生才能知道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什么,这样才会有持续的学习动力。从这个层面来看,反而是现在的西方教育理念和古人暗合。
第二大差异,西方教育强调学习能力,而中国教育强调的是知识获取。笔者在国外求学的时候,经常通宵学习,见证了无数个凌晨四点的大学校园。这并非是因为考试多么难,而是因为要写各种论文和报告。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提炼独特的观点,查找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还不能抄袭。这种要求在国内一般是研究生阶段才有,但在西方则是贯穿在中小学教育之中。这就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解释为什么西方基础教育薄弱却依然能培养出大量的科学家。以笔者的经历为例,虽然笔者口算能力超越了美国同学,但是数学水平真的超过了他们吗?当然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是全球第一,笔者的同学里有大批数学物理计算机方面的天才,笔者的数学能力根本不可能和他们相提并论,之所以算得快,无非是从小大量重复的训练形成的本能而已。
那么,为什么英国还要引进中国的教育方法呢?这就涉及到英国现存教育方式的一个弊端:由于过分强调“能力”而轻视了对知识的掌握。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英国教育部才痛下决心,引进中国数学教学方式,来提升英国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也可以看出,并不是中式教育“打败”了英国教育,而是中国的数学教学方式成为英国教育体系的一个有力补充。
“中式教学”并不等同于“中式教育”,“中式教学”的胜利也并不意味着“中式教育”的成功。这次中英教育的交流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教育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因此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也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有充分交流,共享资源,取长补短,才能推动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从而为全人类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系志远天翔留学创始人,美国环境工程教授协会成员)
《小康》2016年08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