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宅改+N”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供图/受访者
在信都,一场“蝶变”正在进行。
农村宅基地具有生活和生产双重功能,宅基地问题是农村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的闲置情况屡见不鲜,宅基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拦路石”。2020年以来,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宅改+N”模式,因地制宜推行“宅改+和美乡村”“宅改+民宿”“宅改+产业”等多种模式,充分释放了宅基地资源活力,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路径。
这中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疑问,《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对邢台市信都区常委、统战部长张瑞霞进行了专访。
改革领跑,成果喜人
《小康》·中国小康网:2020年信都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请问为什么这个国家级试点会选择信都区?信都区的试点任务是什么?
张瑞霞:一是区位优势。信都区地域特点鲜明,既有主城区、平原,又有浅山丘陵区和深山区,具有代表性。二是改革基础。结合人居环境整治,以整治“空闲宅基地”为小切口,拆除闲置宅基地进行综合利用,提升了村容村貌,村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利用闲置住宅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民宿(农家乐)、休闲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农民就业机会。三是改革必要性。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激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这个“沉睡”的资产,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增强了村民的改革意愿。部分山区乡镇人员少、空心程度较高,造成了社会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改革势在必行。
信都区的改革试点任务是,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规范宅基地使用管理,进一步厘清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权能,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平等保护的格局;探索完善宅基地分配、流转、退出、使用、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的方法路径,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更加健全、权益更加有保障、利用更加有效、管理更加规范,总结一批可复制、能推广、惠民生、利修法的制度创新成果。
《小康》·中国小康网: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农村宅基地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请问信都区是如何谋划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的?如何确定改革的突破口和优先序?
张瑞霞: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改革任务,在省、市领导的指导下,以“努力为全国、全省和全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贡献信都经验和做法”为己任,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先期选取了21个基础较好、班子过硬的试点村先行先试,参照中央、省市指导意见,针对中央提出的“两完善、两健全、五探索”九个方面,制定了符合区情村情的政策,就解决宅改核心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确定全区改革重点。
《小康》·中国小康网:您如何评价目前信都区宅基地改革的进展?有什么突出亮点和成绩?
张瑞霞:信都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目前进展顺利,正在有序推进。2021年10月、2022年8月、2023年2月、2023年8月先后4次在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培训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连续在全省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排名优秀;河北农村宅基地改革简报先后9次登了我区典型做法;评为全市第三期“改革领跑者”。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第一期通报中,我区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在进度较快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6月,农业农村部指导刊物《农村经营管理》刊登我区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12月,信都区经验做法列入农业农村部宅基地改革与管理优秀典型案例。改革期间,吉林、安徽、廊坊、行唐等地到我区考察交流。
《小康》·中国小康网:在您看来,信都区宅基地改革能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取得如此喜人成绩,最重要的因素都有哪些?
张瑞霞:一,领导重视,让宅改有人管。信都宅改,坚持三级书记抓改革,实行日报告、旬调度、月通报的工作机制,强化协调沟通、责任落实、督导通报、宣传引导,上下联动,合力攻坚。
二,创新方法,让工作有标准。一是创新“六步工作法”,应用无人机、三维建模等先进技术,制作“信都区建库工具”,完成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建库等工作。二是制定宅基地审批、批后监管等办法,配备565个协管员,设立审批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采用“五个一”工作法,严格“三到场”,做到审核准、审批快、服务质量高,有效促进宅基地规范管理。
三,创建示范,让基层有参照。将宅改工作与和美乡村建设、空心村治理、社会事业、产业、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等工作深度结合,创建30个示范村,以示范引领全区改革工作,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促进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四,数字赋能,让管理有提升。借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采取政府主导、银行合作、第三方提供技术的方式,率先构建“农村宅基地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宅基地资格权、审批、流转备案、退出登记、监管执法、盘活利用、权证打印“一网通办”。
“五聚焦五探索”蹚新路
《小康》·中国小康网:宅基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也是他们的重要财产,更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因此,宅基地改革尤其需要划出“红线”、守牢底线,防范各类风险。请问在这方面,信都区有什么经验教训或者独特做法可以分享?
张瑞霞:按照中央、省市指导意见,信都围绕试点内容,制定相关文件16个,解决核心问题,引领改革实施,主要是做到“五聚焦五探索”。
一是聚焦户的界定,探索资格认定标准。明确分户原则、认定、丧失、保留、重获条件。在工作推进中,针对父母与子女之一认定为一户比较难落实问题,经过多次入村调研,与乡镇、村共同商议,界定基准日,把分户分为“历史问题和未来管理”区别对待,顺利完成了519个村资格权认定。
二是聚焦户有所居,探索住宅保障方式。对于集中连片的闲置宅基地,西坚固、花木、北唐等村拆旧建新,建设住宅楼,解决住房问题;对零散的闲置宅基地,景刘庄、韩尔庄等村通过收回再分配解决住房需求。
三是聚焦有偿退出,探索退出标准和再利用途径。围绕农业农村部下发的“探索有偿退出机制”重点任务,信都区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制度,明确宅基地暂时退出和永久退出条件、退出程序、退出后再利用等政策,解决退出无标准、资金难等退出难点和再利用堵点。按房屋构造、房屋位置分类,参考区片地价、征地补偿标准,通过集体筹资、吸纳社会资金、项目资金等方式,退出闲置宅基地,腾退土地,用于集中建房、复垦复绿等,实现存量宅基地再分配、再利用。
四是聚焦宅基地管理,探索规范审批程序。设立一个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采取“五个一”工作法,做到“审批流程、管理体系、监管方式、信息数据平台”四统一,有效促进宅基地规范管理。
五是聚焦盘活利用,探索“宅改+N”模式,拓宽闲置农房利用新途径。其中,“宅改+和美乡村”,拆除倒塌、危旧农房,拓宽道路、绿化提质,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宅改+空心村”,韩梅花、花木、后南峪等7个村庄,有偿收回242宗危旧闲置农房,建设农民住宅楼,保障资格权,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宅改+产业”,发展葫芦、手套加工、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涉及户年增收2万元;“宅改+复垦”,董家沟村有偿收回169宗闲置宅基地,通过增减挂复垦80亩地,打造以种植油菜、谷子为主的生态园,建成后每年将增加集体收入约40万元。“宅改+社会事业”“宅改+红色文化”,流转闲置农房,建设村史馆、村民活动场所,红色旅游景点,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了旅游经济发展;“宅改+民宿”,采取“集体+公司+农户”的方式,芝麻峪、小戈廖、前禅房等村引进社会资本,盘活利用闲置农房597宗。打造云阶、象外、西塘时光、云清清等特色民宿,发展农舍经济,集体均增收10万元,涉及户均增收1万元,带动就业人员5000余人。
《小康》·中国小康网:信都区下一步宅基地改革的工作重点或者工作计划是什么?
张瑞霞:下一步重点工作是宅基地的规范管理,加强审批监管,深入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拓宽农村闲置宅基地利益的有效途径,激发农村土地要素活力,让农民受益,集体经济壮大。推行全流程标准化电子审批流程,采取“线上+线下”双模式管理,“制度化+数字化”相结合,逐步实现农村宅基地管理规范化。
《小康》·中国小康网:如果有其他地方想要向信都区学习借鉴的话,您会给对方怎样的建议?
张瑞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三级书记抓宅改,组建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宅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将宅改工作列入书记领衔工作和重点考核内容。抽调专人组成工作专班,副书记牵头工作专班各项工作,涉改的乡镇、村也分别成立相应组织,上下联动,强力推进。
二是精准宣传培训。宣传培训是突破难点、顺利推进宅改工作重要抓手,要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坚定决心抓宅改、思想发动抓宅改、把握政策抓宅改、落实责任抓宅改”四个方面,切实把改革试点工作抓紧抓实。
三是发挥示范带动。培树典型、稳慎推进,充分发挥典型村示范作用,持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更多工作亮点。要褒先励后、全面实施,坚持抓先进带后进、抓两头带中间,要严格节点、有序实施,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高质量完成。
四是坚持政策引领。按照中央和省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资格权认定、有偿使用、继承、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宅基地规范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明确宅改方向,提供改革遵循。
五是盘活闲置资源。结合不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实施“宅改+和美乡村”“宅改+民宿”“宅改+产业”等多种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利用模式,拓宽了闲置农房利用新途径。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1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