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云溪子 兴趣,是读书的重要动力。没兴趣的阅读,是一件苦差事;满怀兴趣的读书,是一种享受。
漫画/边峰 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没有了天天要做的“功课”,按说读书应该自由了。但我有点例外,大概与我工作的性质有关系,我读书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读因工作需要读的书,我戏称之为“规定动作”;二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我称之为“自选动作”。在岗时,读书以规定动作为主,自选动作为辅;退休了,基本上是自选动作,规定动作越来越少,直至消失。我的读书经历有点特殊性。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并不存在什么规定动作。故我的一些感受不具普遍性。但我仍想说说,算是给大家提供一种“见闻”吧——原来读书也有规定动作。 在相当一个时期,我嫌自己读书的自由度太低了,甚至有几分怨气。现在想来,按规定动作读书,益处也不少。 我面临的规定动作又有两类:一是鉴定性审读。几十年与书打交道,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鉴定性审读。有关部门说某本书有什么问题,或者读者指出某本书有什么问题,领导把任务布置给我,审读这本书,提出审读意见。这样的阅读跟自己的兴趣无关,比较枯燥无味,但我获益不少。首先,我经此了解了一些重大社会问题、敏感问题,有利于我的思想增强敏感性。布置给我审读的书,大多涉及重大社会问题或敏感的现实、历史问题。要做出鉴定,必须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并且知道关于这些问题的说法,怎样是对、什么是错。于是,情况了解得多了,思想跟形势也就紧了些,头脑也就不那么迟钝。其次,养成了我的“习惯”:对书鉴定、处理,持很慎重的态度。审读一本书有无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问题的程度如何,常常关系到这本书的命运,甚至关系到出版单位、作者的处境,不可不慎。评价一本书,要从宏观上把握其倾向,不可断章取义、捕风捉影。不要去猜想作者的意图、暗示之类,要就书论书。当年,一位领导曾告诫我:作家是怎么想的,只有作家自己知道,不要去猜度作家影射什么,要以书上说的为准。多年了,这位领导的话仍然常在我耳边回响。不仅如此,弄清了问题,处理时须严格掌握政策分寸,不可随意上纲上线……我自认一直处事谨慎,不能说与多年的审读无关。 二是评奖性审读。多年与书打交道,难免被邀参加一些图书评奖活动,于是有了“评奖性审读”。这类审读虽然占去了我不少业余时间,但受益匪浅。第一,了解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图书,也增进了对一些作家的了解。参加评奖的图书,是出版社从一两年出版的若干种书中挑选出来的好书。免了劳心费神去挑选,就能读到一批好书,无疑是一件幸事,简直可以说是一种享受。读了这些书,不仅对近一两年的图书出版状况有所了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一些作家。第二,有利于提高对书的鉴评能力、欣赏水平。参加评奖,自然是要发表意见的。那就不仅要读书,还要动一番脑筋,想想这本书好在哪里,有什么特色,有无毛病或瑕疵。天长日久,一次次积累,自然会有点长进。参加评书的评委多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有的还是知名学者。他们的见解独到、专业,有些分析、评鉴,我不仅没想到,甚至闻所未闻。听他们发表高水平的真知灼见,胜读十年书。我常说,参加一次图书评奖,我就当了一回众多名师带的研究生。如今我能对书提出点看法,实在得益于众评委老师多多。 至于自选动作,记得已经说过一些话。此事无定法,完全是个人的兴趣所致。我自选读书,大致有两种情况。有时我对某一个问题来了兴趣,于是便围绕这个问题找一批书来读。我对佛学始终抱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不知道是与我学的专业有关,还是人生经历使然,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我曾经集中相当一段时间,读了几本有关佛学的书。读读想想,想想读读,有时还与友人交流心得。集中阅读的好处是方向专一,心无旁骛,思考比较容易深入。过后回想起来,这段时间的集中阅读,不但增长了知识,思想境界也有所升华。 有时完全没有什么目标,看着哪本书觉得有意思,就拿来读读。听朋友说哪本书不错,便找来看看。其实,大多数的阅读,不是事先设定目标的,随着兴趣信马由缰。凭兴趣读书,时间长了,可以扩大视野,积累知识,提高修养。人与人之间的兴趣差别很大,大多没有什么好坏、优劣之分(极少数人的低级趣味除外)。所学专业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处境各异,年龄差别……都会影响人的兴趣。学社会科学的人,大概不会对那些高深的数理化专著产生兴趣;经历坎坷、风雨的人,对那些写人生心路、苦难岁月的书,容易感兴趣;成功人士,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不爱读悲剧作品;儿童、青年人不会钟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觉得,兴趣,是读书的重要动力。没兴趣的阅读,是一件苦差事;满怀兴趣的读书,是一种享受。要想多读书,从培养读书的兴趣开始,是一条路径。规定动作也好,自选动作也罢,“开卷有益”,多读点书总是好的。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1月上旬刊
|